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搜索 银行
  • 3939阅读
  • 0回复

过度养生易增加心理压力 对健康不利

楼层直达
级别: 论坛版主

“养生”是个热门话题。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及养生节目、书籍充斥市场,有不少人见养生节目必看,网络上各种招人眼目的养生信息比比皆是,重视养生当然不是坏事,但有专家提醒,现在不少人把养生作为生活的绝对重心,给自己的衣食住行制定一整套“养生程序”,如果哪天没按程序执行、漏掉其中一项,或者身体有丁点儿不适,就会感到焦虑。这种养生,可以说已经陷入了非理性的偏执中,可以叫做”过度养生”。

2013年3月初,重庆晨报通过对102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,85%的人坦言当前过度养生也是一种病。受访者中,32%的人自称是热衷养生的“养生控”;50%的人感觉身边存在不少“养生控”。这些“养生控”的典型特征就是高度关注生活规律,吃什么,吃多少,什么时候吃,几点睡觉,几点做什么,都有规矩,规矩不能乱了,更不能错了,如果错了,就会陷入焦虑中。

古语说“过犹不及”,养生也是同样,关注健康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必要,但因此就陷入对“养生”的执着,甚至因此陷入不能完美执行的焦虑中,这种焦虑增加了心理压力,对健康反而不利。那就与当初追求的健康的意愿背道而驰了。

市面上一些养生书籍太夸张

对于过度养生现象普遍的原因,重庆晨报在线调查67%的受访者认为源于“食品信任危机”;64%的人认为,是一些养生节目、书籍误导消费者;48%的人将原因归结为一些人“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”。

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执行副会长、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吴力克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他看过一些网站的养生栏目和养生书籍后,经常感到“很生气”。

“有些养生知识太夸张了,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”吴力克说,大家开始重视养生,是好现象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人急功近利,走向了非理性的道路,所以才有了形形色色的“养生大师”走马灯似地粉墨登场,各种养生书籍一直稳坐各网站畅销书排行榜,有关衣食住行的各类消费品开始削尖脑袋,往“养生”这个概念里钻。

吴力克指出,不少人过度养生,与一些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。一些商家为推销产品,告诉消费者“你必须吃什么”、“不能吃什么”、“必须如何才能更健康、少生病”,由此让一些缺乏医学常识的消费者,感到焦虑与恐慌。“商家那么做,其实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。但很多养生保健品并没有说的那么好。”

“很多人一听说吃蔬菜好,就不吃肉了。但人体必需的胆固醇和脂肪,需要从肉制品中摄取。”吴力克强调,民众在养生过程中要遵循“多样性”和“均衡”原则,不能听风就是雨。另外,大家要从正规、权威的渠道获取养生知识,不要听信“小道消息”。

北京市卫生局曾在2011年遴选出251名北京健康科普专家,并对外公布。这也是北京市首批经过官方认证的养生专家。

不少人认为,在养生节目和书籍良莠不齐的今天,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,但更关键的是,民众要养成理性的养生观,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养生。

快速回复

限150 字节
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,建议存为草稿
 
上一个 下一个